近年来,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沂蒙红色资源富集优势,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,着力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,为培养新时代基层卫生人才凝聚起强大思政引领力。
深挖红色资源 沂蒙精神进校园
学校以“大思政课”拓展三全育人格局,利用红色资源优势,着力打造弘扬沂蒙精神、传承红色基因的校园文化,引导青年学生感悟沂蒙史,传承沂蒙魂,牢记沂蒙情。
坚持思政课是“第一课”。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同向,制定思政课建设方案,开展“讲故事、学理论”活动。成立“红色沂蒙说”“明明德”等师生宣讲团,挖掘沂蒙老区医药故事、抗疫事迹,用“医言医语”讲好“马言马语”。获省级思政项目奖励10余项。1人获“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”称号,2人获评“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”称号。
坚持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红色元素。以沂蒙精神新内涵引领课程建设,将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医学生誓言融入教学专题,深挖专业课程中的红色元素,完成178门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,《沭河的歌声》入选教育部“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项目,《沂蒙颂歌永流传》等作品入选2023年临沂市“百堂精品党课”。
坚持用好驻地和学校红色资源。建设“沂蒙精神传承名师工作室”,邀请沂蒙红嫂传承人、草根宣讲团等作报告,举办沂蒙文化讲座。投资百万元新建扩建罗生特事迹展馆、法德华事迹展室、校史馆,开展现场教育。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社,举办“青马工程”培训班,常态化开展“青年大学习”,用好“青”字号思政课教学资源。“沂蒙风华医韵星辰”和“沂蒙烽火忆”等宣讲团入选全国大学生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。
传承红色基因 思政育人重实践
学校立足思政育人,坚持讲好道理,更注重实践体悟。将思政“小课堂”拓展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“社会大课堂”,开门办思政课,在方法上“活起来”,让学生“动起来”。
强化实习实训。构建“校内实践教学、校外志愿服务、专业实践锻炼”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,加强临床教师示范引导,将医德医风和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教学,分批次组织学生跟随临床带教医生看病问诊,感悟“有温度”的医学,引导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和培养职业情怀。
用好实践平台。主动对接地方需求,发挥医学院校专业和资源优势,组建行业专家、专业教师、学生团队等健康科普宣传队伍,建设“大学生周末诊所实践育人工作室”,开展健康科普专家走基层,向农村和社区居民普及医学卫生知识,开展“脊柱侧弯筛查进社区”“中医夜市”等特色活动,惠及群众10余万人,在活动中增强了医学生服务百姓健康的职业神圣感和使命感。
打造实践育人品牌。擦亮“大医精诚”品牌,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”活动,与新华医疗、鲁南制药、阳光大姐等开展校企党支部“五联共建”,实行理论联学、活动联办、业务联动、组织联建、品牌联创,把思政课堂和实践锻炼搬到企业社区、乡村振兴一线,推动大学生周末诊所、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等品牌团队开展送文明、送服务、送健康活动,精心组织卫生“三下乡”“鲁喀”支教实践活动,参与学生达2万余人,在服务人民健康中践行沂蒙精神。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、“禁毒防艾·健康相伴”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共青团中央2024年联系培养名单。
赋能基层医疗 思政教育见实效
学校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,加强医学伦理道德教育,赋能基层医疗。
加强医德培育。学校设置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律法规必修课程,成立生命伦理与卫生法学研究中心,举行“感恩无言良师”仪式,组织学生向“大体老师”默哀致敬,增强医学生人文情怀和职业伦理道德。发挥地方和学校资源育人优势,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,成立学生讲解团,设立网上虚拟展厅,开展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100余场。
聚焦五育融合。立足思政素养、学业表现、身心素质、劳美融合、医学职业素养五维评价,打造“1523”全过程学生评价体系,建设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,孵化培育12个辅导员工作室,设立“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举办“劳模工匠进校园”示范性宣讲活动,邀请劳动模范、道德模范、优秀毕业生等来校作报告,300余名学生在国家及省级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中获奖,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检验检疫技术赛项金奖、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铜奖、省级奖项30余项。
紧盯政策导向,精准靶向发力。把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,深入“开学第一课”,引导大学生关注基层医疗,鼓励大学生深入一线支教、支医,树牢扎根西部、奉献基层的理想。思政教育扎实有效,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3万余名基层医疗人才。